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抖音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法院文化 > 队伍建设
分水石
  发布时间:2011-09-03 17:19:14 打印 字号: | |
   我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分水石。
那是一个夏天。我刚调至青山法庭工作,随同法官老万和书记员小冯下乡调解一起赡养案件。村级公路还没修通,顶着烈日,步行十几里山路,当我们气喘吁吁地赶到原告住所时,两位老人却不在家。小冯顾不得劳累,到附近寻找。我已累得不想再动一步,看到流经院门前的小渠中有一方石块,便坐了上去。
正在渠边清洗汗水的老万笑着说:“你可能还不知道你坐着的这块石头叫什么吧!”我一听,慌忙站起身,这才发现这是一块人工雕凿的石块,呈正三角形,边长约为一米。它静静地立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分水岭上,其中一个顶点,对准小渠中心线,水流在此自然地分成两股清流,顺着两条支渠分别向东西流去,浇灌着分水岭两侧的大片农田。
见我茫然,老万接着说:“这叫分水石,要说也算是我们的同行立下的。从前这里两大宗族发生取水纠纷,一名州官前来处理此事,想出这一妙策。”
说话间,身为原告的两位老人和他们的三个儿子都回来了,老万和小冯开始在老人的院子里组织调解。听说法官现场调解,村里的群众也来了许多人旁听。
一方不起眼的石块,巧妙地解决了取水纠纷,并且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再反复,我不由得叹服前人的智慧。
一位白发老者见我游弋在分水石旁,便和我谈起分水石的来历,原来这块名不见经传的分水石却蕴涵着一个代代流传的故事。
分水岭两侧曾经是两大宗族的田庄,东侧是张姓,西侧是李姓。每年为争夺水源,双方常常刀戈相见。有一年,适逢大旱,争夺水源的战争更为激烈,流血冲突并没有带来实际的效果,官司从县衙一直打到六安州。派谴至此的是一位谪官,因公正断案得罪了朝中权贵,被贬至六安州。那名州官现场勘察后拿出了分水方案。于是在当地找来石匠,凿好分水石,选定日期置放。但就在前一晚,李姓宗族派人给这位州官送去不少铜钱,请求州官在平整基础时,李姓这边的垫石块,对方那边用铁块。原来李姓宗族中,有一位读书人,知道铁在水中时间长了就会锈蚀,这样分水石会越来越向张姓那边倾斜,自然注入李姓这边的水会越来越多。当晚州官没说一句话。
第二日,张、李两姓族人早早地等候在小渠边。
石匠们抬来分水石。
州官也来了,只是多带了一位铁匠。州官命令铁匠在渠边生好熔炉,打开包袱,拿出前晚收到的铜钱,放入炉中,让铁匠铸成五根铜桩。州官用其中的两根铜桩定好小渠的中心线,再用三根铜桩定好分水石三个角的位置。石匠们开始用石块铺好基础,再将分水石稳稳地安放在石基上。从此两姓族人没有了纷争。
老人还说,州官铸成的铜桩一直在水中,上辈人中还有人见过。但从来没有人去碰过,因为那是一种耻辱的象征。
这时,老万和小冯也圆满地调解了这起赡养纠纷。老人和三个儿子都不停地表示感谢,旁听的群众也竖起了大拇指。
老万笑容满面地向我走来,小冯已收拾好卷宗。案件调解成功,两人都显得很兴奋。
老万和小冯在法庭工作多年,肯定早已听过这个故事。我拉过小冯问他是否知道这位州官的尊姓大名。
白发老人接过话茬:“我们也是听上辈人说的,但从没提起过这位州官的名字。”接着又指了指前方的学校补充道:“也许退休的王老师知道,听说修县志时还有人向他了解过。”
老万和小冯便要去学校找王老师。看到两人的背影,我心中一动,急忙喊回他俩。俩人不理解,说学校不远问问无妨。我只得支吾道:“我已知道他是谁了。”
回来的路上,小冯不停地问我这位州官是谁。我笑道:“他叫小冯,也叫老万,还叫......”
多少时光悄然离去,多少往事淡出记忆。但小渠水和分水石构织的和谐图景,至今依然是那么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:
小渠水有声,传颂着一个百年流传的清廉故事;
分水石无语,铭刻着一个亘古不变的公正主题。
责任编辑:金寨县法院管理员
联系我们

地址:

电话: